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首 页 概 况 机构设置 研究队伍 研究中心 国际交流 院地合作 研究生培养 创新文化 相关研究所
 

 
现在位置:首页>学术交流>精品讲座>历次讲座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第八十二期精品讲座(图)-邓宏魁教授
发表日期: 2014-06-23 来源: 科研教育处
打印本页 字号: 关闭

  201469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特聘教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邓宏魁应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邀请做了题为“Novel strategies for Cellular Reprograming”的学术报告,此报告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精品讲座系列报告之一。 

  邓宏魁教授1984年获武汉大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学位,1995~1997年在美国纽约大学医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随后任美国Viacell Inc.公司分子生物学主任。他2001年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并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2010年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2013年开始担任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邓教授1996年发现并证实了HIV感染人体细胞所需的最主要的辅助受体CCR5,该研究被誉为是这一领域里程碑的发现。现在邓教授主要从事诱导多潜能干细胞及细胞重编程的分子机理、人多潜能干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和建立人源化小鼠疾病模型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其课题组在“用小分子化合物诱导体细胞重编程为多潜能干细胞”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系列突破性进展。邓教授研究刊发的论文被引用达10000余次,申请3项国际专利,曾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本次报告中,邓教授主要介绍其课题组在利用小分子化合物诱导iPS细胞(CiPS)和用“成熟因子”诱导功能性成熟的肝脏细胞等两个方面的最新进展。首先,他总结了iPS研究的发展过程。与“Yamanaka四转录因子系统”的iPS相比,他认为因小分子化合物在iPS诱导过程中具有简单、稳定、易于应用的优点,所以在再生医学领域有很高的应用价值。邓教授研究团队前期的研究中已经可以用小分子化合物替代部分“Yamanaka四转录因子”完成重编程过程。在此基础上他的团队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即使用四个小分子化合物的组合对体细胞进行处理就可以实现体细胞的“重编程”。应用这项技术可以将特化的小鼠成体细胞诱导成为“多潜能性”细胞,即“化学诱导的多潜能干细胞(CiPS细胞)”。在此重编程过程中Sall4Sox2两个基因首先被激活,与之前低等动物再生过程中的作用过程也互相印证。第二个方面,邓教授的研究团队针对干细胞定向分化所得细胞存在功能性缺陷的问题,提出了“重编程因子”和“成熟因子”的概念。他们先利用小分子化合物HNF1AHNF4AHNF6转分化成纤维细胞获得未成熟的肝脏细胞。然后他们再利用小分子化合物ATF5PROX1CEBPA将未成熟的肝脏细胞诱导成熟。这类诱导的肝脏细胞(hiHeps)具有成熟肝脏实质细胞的特征,特别是其药物代谢能力和肝脏毒素敏感性与新鲜分离的人成体原代肝脏实质细胞相当,为体外的药物筛选提供了新的细胞来源。邓教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科研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给予听众很多启发和感悟。报告结束后,在座众多科研人员纷纷提问,邓教授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进行了耐心解答。 

邓宏魁教授在报告中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
地址:中国.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邮编:100101
电话:(+86)10-64874346 传真:(+86)10-8450412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5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