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13年先后在H5N1和H7N9禽流感病毒跨种间传播研究上取得重大进展后,我院高福课题组在H10N8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分子机制和跨种间传播趋势评估上取得新的突破,研究结果已经于1月9日被国际著名杂志《自然通信》(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
自2013年2月我国报道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后,我国已经发生多起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例。受体结合实验表明,H7N9病毒的主要流行株系安徽株(A/Anhui/1/2013)具有双受体结合特性,既能结合人源受体,同时也保留着禽源受体结合能力。2013年12月起,我国先后发生3例人感染H10N8禽流感病毒病例,并导致2人死亡。这种能感染人的H10N8病毒是否像H7N9病毒一样已经获得了人源受体结合能力呢?是否存在引发大流行的潜在风险?
为了分析这次H10N8病毒的受体结合特异性,研究人员从病毒层面和HA蛋白层面,对最早的分离株——江西东湖株H10N8禽流感病毒(A/Jiangxi-Donghu/346/2013)的受体结合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无论在病毒水平还是HA蛋白水平,H10都特异性结合禽源受体,而不像H7N9安徽株一样获得了人源受体结合能力。研究人员还利用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了多种HA蛋白对人气管组织及鸭子小肠组织的结合能力,证明H10蛋白对表达禽源受体的鸭子小肠组织有很强的结合,但不结合表达人源受体的人气管组织(见下图)。
HA蛋白对人气管组织及鸭子小肠组织的免疫荧光染色
为了阐明H10蛋白特异性结合禽源受体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利用结构生物学的方法解析了H10蛋白与禽源受体和人源受体的复合物晶体结构。结构分析表明,受体结合位点的137位精氨酸在H10对禽源受体的偏好性结合中起关键作用。
该研究表明这次的能感染人的H10N8病毒依然是一个典型的禽流感病毒,对人源受体亲和力极弱,暗示该病毒并不具备在人群中传播的能力。
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特支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项目等支持。
论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