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公布新增选院士名单,我院副院长高福研究员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谨向高福副院长表示热烈祝贺!
高福研究员现主要从事细胞免疫识别的结构分子基础与病原微生物跨种间传播的分子机制研究。他以结构解析和高通量测序等手段来研究动物与人的相关免疫分子的特征,阐明免疫起源与进化规律,研究机体免疫系统和病原的相互进化关系;运用整合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结构生物学等手段,研究T细胞分子识别、囊膜病毒侵入的分子机制、禽流感和猪链球菌等动物源性病原跨种间传递机制等。
高福研究员长期系统性和创新性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在2005年发生的候鸟“禽流感”、人感染“猪链球菌”、2009流感病毒H1N1大流行,以及2013禽流感病毒H7N9感染人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高福研究员带领并组织协调中科院相关科研院所、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国内多家单位紧急攻关,在国际顶尖学术刊物及时报道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Science》、《PLoS Medicine》、《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The Lancet》)。同时,高福研究员系统性研究了甲型流感病毒及新型蝙蝠流感在内的不同亚型流感病毒囊膜蛋白与受体的结合、病毒释放及病毒耐药机制等,成功破解了H7N9等动物源性病毒跨宿主传播感染人的奥秘,并为新的流感药物的研发奠定了基础,代表了该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PNAS》、《PLoS Pathogens》、《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Reports》)。
在宿主与其他囊膜病毒互作与侵入机制上的研究方面,高福研究员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其研究组在世界上率先解析中东地区出现的高致病性冠状病毒MERS-CoV囊膜蛋白与宿主受体结合的晶体结构和结合动力学分析(《Nature》);解析单纯疱疹病毒以及麻疹病毒等与人体受体的结合模式(《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对抗病毒的药物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在免疫细胞与感染细胞(靶细胞)的相互识别机制研究领域,高福研究员首次从结构生物学的角度阐明了免疫受体、辅助受体结合配体的相互协调作用机制以及一些重要病毒抗原的提呈与T细胞免疫识别机制(《Nature,Immunity》),其中有关辅助受体CD8与抗原限制性复合物pHLA 结合的开创性工作,被免疫学教科书和专业参考书沿用至今。
高福研究员共发表SCI论文230多篇,其中第一和通讯作者130余篇,论文被SCI期刊引用4300多次。他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科技界赢得了国际声誉,2013年5月10日《News of the Week》、5月12日《Science》及11月29日《News & Analysis》刊登了高福研究员的专访,2013年4月13日CCTV-13/4和5月8日日本NHK World 国际电台播放了高福研究员的专家专访等。
高福研究员简介:
1995年获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学位,相继在英国牛津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美国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免疫学会、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常务理事。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5、2011连续两次担任国家973项目“病毒跨种间传播机制”首席科学家,是国家基金委“病原微生物与宿主互作”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和“十二五”863计划专家委员会成员。2006年起任国际抗病毒联盟(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of Anti-Virals,ICAV)国际执委会委员,2010年起被聘为英国牛津大学客座教授(Visiting professor)。在多个国际杂志编委会任职。2012年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基础医学奖,2013年获年度科技盛典—中央电视台科技创新人物。
中科院院长、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白春礼为高福院士颁发院士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