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5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应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邀请做了题为“剪切体的结构:前体信使RNA剪切机理”的学术报告,此报告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精品讲座系列报告之一。
施一公教授1989年获清华大学学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2007年被评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生命科学学院和医学院院长。施教授团队主要运用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手段研究肿瘤发生和细胞调亡的分子机制,集中于肿瘤抑制因子和细胞凋亡调节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与重大疾病相关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以及细胞内生物大分子机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施教授在以上领域均做出具有国际影响的突破性研究工作,在Nature,Science和Cell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百余篇,获得多项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奖项。
施教授的报告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对他实验室近期利用最新的冷冻电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两个方向,剪接体对前体信使RNA执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机理和与阿尔茨海默症发病直接相关的人源γ-分泌酶近原子分辨率结构,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施教授首先介绍了他们对剪接体结构以及前体信使RNA的剪接机理的研究。施一公团队通过单颗粒冷冻电子显微镜方法,解析酵母细胞剪接体接近原子水平分辨率(3.6埃)的三维结构。通过对结构的解析,他们阐述了剪接体对前体信使RNA剪接的基本工作机理。这一结构的解析为RNA剪接这一复杂过程的分子机理的解答提供了结构基础,并为进一步解释与剪接体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施教授表示,他的团队还在进一步攻关该领域,相信不久还会有重要发现。随后,施一公院士重点介绍了他们团队利用冷冻电镜技术对人γ分泌酶研究的工作进展,他通过对整个课题研究历程的回顾,向在座的研究生和青年学者介绍了他在课题选择、实验设计、实验结果分析以及实验中遇到困难的解决方法等细节方面的思路。首先,他对人γ分泌酶与阿兹海默症相关性研究背景进行了介绍,随后在团队拿到近原子分辨率的γ分泌酶结构后,通过对该结构和相关阿兹海默症常见突变位点的分析,提出了阿兹海默症与Aβ蛋白沉积无相关性的新观点,为阿兹海默症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向提供了新的依据。施一公院士的报告深入浅出,内容丰富,逻辑连贯。参会人员积极提问,现场气氛十分活跃,施一公院士耐心细致的解答每个问题,并与听众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施一公教授在报告中